新華社:北京科技大學構筑科技創新平臺 引領行業創新
日期:2009-05-04
北京科技大學于1952年建校,初衷是為解放以后我國重工業的發展培養人才。學校原隸屬于冶金部,1998年劃轉教育部直屬。作為一所原行業所屬的院校,在1998年劃轉教育部直屬后,學校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沉思和艱難的抉擇,也面臨著各種挑戰和困惑,比如辦學規模和學科分布受到制約、辦學定位受各種不定因素的影響。面對這些困難和不利因素,學校認真總結了自身的辦學歷史,客觀地分析了學校的辦學優勢以及面臨的挑戰,以科學的發展觀,求真務實、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努力探索一條可持久發展的辦學途徑。特別是2004年學校新的領導班子組建后,充分認識到,大學辦得好不好關鍵要看水平、看優勢、看特色,一所高校應客觀地判斷自身的基礎條件和辦學優勢,實事求是地確定發展規劃和辦學定位,堅持自己的辦學優勢,把特色學科辦得更強、更好;學校今后必須抓住國民經濟發展的歷史機遇,面向國家和行業重要戰略需求,在特色學科建設、高層次人才培養、自主科技創新能力和成果轉化上,早作謀劃、早作部署。
如何發揮具有行業特色高校的重要作用,為行業技術進步做出更大貢獻,是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課題。北京科技大學作為行業特色明顯的高校,在行業中一直是與國有研究院所并列推動行業科技進步的主體,在解決鋼鐵行業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創新技術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形成了一批優勢學科,也深知肩負著支持創建國家鋼鐵工業科技創新體系的歷史責任。我們清楚地認識到:原行業所屬的科研院所改制后,從事行業基礎性研究、創新性研究以及共性技術研發的實力有所弱化,為行業科技進步服務的功能與作用淡化,使得行業共性、關鍵、創新技術的研發出現暫時的缺位,這種暫時的空缺為原行業高校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在新形勢下如何抓住這一難得的發展機遇,發揮自己熟悉行業、了解行業的優勢,以戰略眼光研究行業科技長遠發展,更多地承擔起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推動行業進步的重任,成為北京科技大學新一屆領導集體所關注的焦點。尤其是全國科學技術大會召開后,學校分析了擺在面前的機遇與挑戰,把凝煉研究方向,整合學科資源,提升學校科技創新能力當作一項重要課題。認為,行業高校要在特色上做文章,為行業產業結構調整作貢獻;要調整科技創新模式,從注重單項技術創新轉變到強調技術的集成和成套,在繼承基礎上為行業服務;要抓住機遇,明確學校的發展目標,整合學科優勢,打造行業的創新平臺,促進聯合共建,堅持有特色行業高校發展之路。
一、我國鋼鐵工業的快速發展為學校實施跨越式發展戰略提供了空前機遇與前提
我國鋼鐵工業在20世紀90年代崛起并迅速發展,至今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鋼鐵大國。但從更深層面來看,我國是鋼鐵大國而非鋼鐵強國。究其根源,在于整個行業技術力量相對薄弱,研發能力不足。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是增強鋼鐵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核心,但目前我國鋼鐵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由此造成一系列深層次的問題:一方面缺乏高附加值鋼材的生產技術經驗和專利,特別是特種鋼材還不能自給,必須大量進口高附加值的鋼材,同時大量生產低附加值、質量差的產品。另一方面,低效率、高能耗、高污染的生產給我國的資源、能源以及環境造成巨大壓力。如果繼續沿用現有生產模式,勢必會加快資源的枯竭速度,造成沉重的環境負荷和生態包袱,影響我國鋼鐵工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競爭力的提高。
2005年5月,為落實科學發展觀,適應建立節約型社會的需要,我國《鋼鐵產業發展政策》出臺。新的鋼鐵政策明確提出,我國鋼鐵工業今后的發展重點是:技術升級和結構調整,改善產業布局,發展循環經濟,降低物耗能耗,重視環境保護,提高企業綜合競爭力,實現產業升級,把鋼鐵產業發展成在數量、質量和品種上,基本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
鋼鐵新政的出臺,標志著我國鋼鐵工業將進入由大變強的發展新階段。國家鋼鐵總體生產能力不足的時代已經結束,總能力過剩的時代已經來臨,鋼鐵行業面臨著企業整合和提高技術創新能力的巨大挑戰。對于北京科技大學而言,這一挑戰就是機遇。北京科技大學作為以鋼鐵行業為特色的高校,不僅有能力、有條件,更有責任、有義務在鋼鐵新政的落實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新的形勢促使我們就北京科技大學如何發揮科研優勢,如何與鋼鐵企業一道打造我國鋼鐵工業科技創新體系,進而提高我國鋼鐵工業的自主創新、自主研發能力等問題進行思考。校領導班子從實際出發,集思廣益,最終確定以冶金、材料學科為辦學特色,以構筑國際著名的高水平人才培養和科學技術研究基地為核心,以建設國內一流的新型工業化教育科研中心和世界冶金、材料教育科研中心作為發展戰略目標,把北京科技大學建設成為以工為主,工、理、管、文、經、法等多學科協調發展,規模適度,特色突出,國內一流,國際著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
二、盯住三項國家需求,整合資源,組建冶金工程研究院
經過對我國鋼鐵工業的深度剖析,學校認為,目前國際鋼鐵工業技術發展趨勢為:①新工藝、新流程和新技術不斷涌現,使鋼鐵制造流程向連續、緊湊和高效化發展,為未來鋼鐵工業的發展、鋼鐵制造流程的優化提供技術支撐;②大型化、自動化和信息化技術的應用,提升了鋼鐵工業的整體水平;③資源、能源利用和環境保護、清潔生產已在國際上得到相當的重視,鋼鐵企業普遍關注與社會、環境友好,并向可持續的循環經濟方向發展。21世紀的中國鋼鐵工業要跟上國際形勢,必須以科學的發展觀來實現新型工業化,通過科技進步,向循環經濟方向發展。本著“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精神,學校認為,目前應當下大力氣,重點抓住三項國家重要需求:第一,鋼鐵新流程、新技術研究。迫切需要通過新流程和創新技術來解決目前鋼鐵行業對資源、環保、能源等方面帶來的巨大壓力。第二,重大工程材料結構安全服役行為研究。我國國民經濟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大量國家重點工程相繼投入使用,如何保障重大工程安全可靠、高效長壽的運行,已成為國家急需解決的重大需求。第三,能源的高效清潔利用和環境友好的新技術。面對這三項國家重要需求,必須實現學科之間的高度交叉、集成和研究資源的全面整合,轉變原來單兵游勇的科研狀態,形成集團軍力量,通過整合鍛造深厚“內功”,以適應鋼鐵工業的技術集成性需要。基于這樣的考慮,經過一系列醞釀和組織,學校于2005年組建了一種新的科研模式——冶金工程研究院。
冶金工程研究院瞄準新型工業化目標以及國際鋼鐵工業技術發展趨勢,以提升為冶金行業服務能力與水平為目的,以礦產資源、冶金、新材料和先進制造為主線,以學校的高效軋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冶金技術工程研究中心和鞍鋼-北科大聯合研發中心等校內外兩種資源為基礎,有效地整合了冶金、材料、機械、信息等等多種學科領域和校內外優勢的研究力量。形成了以資源整合、學科交叉為發展目標,技術集成、工程化研究為主要功能,以冶金前沿技術研發、進入國民經濟主戰場為方向,以構建市場需求競爭機制、大型項目整合機制、以人為本激勵機制為體制創新目標,以形成人員交流平臺、研究開發平臺、性能檢測平臺為主要特色的指導原則。
冶金工程研究院的建設目標是,通過對校內鋼鐵冶金工藝領域研發資源的整合和合理調配,借助國家以及國內重點鋼鐵企業、大學和科研院所的力量,瞄準冶金技術前沿,面向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現代化的重大需求,充分發揮已有優勢,開展具有前瞻性和戰略性的科學研究,注重成套技術集成、關鍵工藝裝備開發,建成世界一流的、集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新技術開發-新技術產業化為一體的產學研創新體系。形成能夠對鋼鐵冶金領域重要新工藝新技術進行深度開發的研究平臺,將工程化成果向設計院和鋼鐵企業轉化,并計劃通過5-10年的建設與發展,使冶金工程研究院成為我國冶金行業的基礎理論研究和交叉學科研究的創新基地、共性和關鍵技術的研發基地、成套技術及其工程化的轉化地,成為國際著名的冶金科技研究中心。
冶金工程研究院不僅是學校在科研體制、機制上的創新力作,而且在推進學校科技工作向整體、交叉、實用的方向發展,提高學校科技工作為行業服務的能力與水平,增強科技競爭力,繼續保持和引領冶金材料學科優勢,全面為冶金企業提供高水平、集成化和實用化技術,以及對學校的整體科技發展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目前,冶金工程研究院已經成為與北京科技大學與國內大型鋼鐵企業科技合作的主角,在配合學校與國內大型冶金企業新一輪的戰略合作,推動學校與冶金企業的科技交流與合作向著縱深、整體、全面發展上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冶金工程研究院的成立打破了原有科技工作體制和科研合作模式的界限,帶來了新的服務理念。其一,在過去的校企合作中,大多是以教授個人為主體與企業開展科研合作,“單打獨斗”的結果是,只能承接一些小項目,解決企業生產流程中出現的一些小問題。冶金工程院使學校與企業的合作轉變為以多學科、多學術團隊為主體的科研合作模式。這種合作模式,克服了原來科研創新中存在的研究目標分散,人員流動性大的弱點,實現了三個穩定:研究方向相對穩定,團隊人員相對穩定、經費來源相對穩定,從而大大提高了學校承接重大科研項目的能力;其二,多年來,高校與企業的科研合作往往都是企業提出需求,學校被動應戰,這使學校的創新能力難以得到充分發揮和挖掘。而冶金工程研究院從誕生之日起,就決定改變這種局面。學校為其確立了這樣一個定位:要成為一個能夠對鋼鐵冶金領域重要新工藝、新技術進行深度開發的研究平臺,面向國民經濟發展和行業重大需求,開展具有前瞻性和戰略性的科學研究,注重成套技術集成、關鍵工藝裝備開發,建成集“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新技術開發—新技術產業化”為一體的產學研創新體系。
來源:新華社2009-5-2